星星背景
2025-07-10

碳中和是什麼?和淨零排放差別在哪?3大階段原則,幫助企業實踐目標!

碳中和是什麼?和淨零排放差別在哪?3大階段原則,幫助企業實踐目標!

碳中和是什麼?和淨零排放差別在哪?3大階段原則,幫助企業實踐目標!


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嚴峻,「碳中和」議題成為企業與政府關注的焦點之一。「碳中和」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,透過減少碳排放與增加碳吸收,使二氧化碳的淨排放量達到零。而企業實踐「碳中和」,不僅有助於環境保護,還能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。至於企業該如何把握機會,實踐「碳中和」目標?不妨就透過本文了解起吧!


碳中和是什麼?跟淨零排放有差別嗎?


在全球供應鏈重組、永續金融崛起與氣候變遷加劇的三重壓力下,「碳中和」與「淨零排放」成為最常出現的2大術語。其中「碳中和」強調的是平衡碳排與碳抵,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透過種樹、購買碳權或投資碳補償項目,來抵銷無法避免的碳排。


雖說企業在生產過程中,仍然會產生二氧化碳,但只要找方法加以中和,在減量與中和並進之下,最終碳排放量也可趨近於零。相較之下,「淨零排放」的標準更高、更嚴謹,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的定義,要達成淨零碳排,企業須從源頭徹底縮減溫室氣體的排放至極限,其他剩餘無法減除的部分,才可透過事後的技術抵消。


碳中和、淨零排放差異比較

項目 碳中和 淨零排放
定義說明 平衡碳排與碳抵免 從源頭大幅減排,剩餘部分用永久移除達成淨零
核心理念 強調減少碳排放與增加碳吸收 從根源減少排放量
實踐方式 依循「碳盤查、碳減量、碳抵換」三步驟;在盡力減量後,可透過購買碳權或執行碳抵換專案 需要更根本性的減排措施,可能涉及製程改變、能源轉型、技術升級、供應鏈管理等,最後才使用碳移除技術處理殘餘排放
企業應用 企業可透過技術升級、加強營運管理與碳抵換管理等方式,中和碳排放以符合市場要求 涉及全面性的營運轉型,包含:技術、管理、能源使用、供應鏈協作等,未來碳排放資訊透明化可以達成更長期的永續目標
挑戰性 挑戰在於確保碳抵換專案的品質與「額外性」、「永久性」等標準,避免「漂綠」嫌疑 需要企業進行全面且深入的減排,可能涉及高昂的技術投資、營運模式的根本改變,以及對新興碳移除技術的依賴
未來趨勢 作為重要的過渡性目標,未來國際趨勢與氣候科學,可能會要求更嚴格 被視為應對氣候變遷的最終目標,全球政策如:碳定價、碳關稅,以及綠色供應鏈、ESG投資等皆朝此方向推進


📖延伸閱讀:淨零碳排定義是什麼?一篇了解碳排放影響與企業減碳方法


碳中和用意為何?為什麼需要制定原則?


根據世界經濟論壇(WEF)年度風險報告,極端氣候與轉型風險已連續多年被列為全球最嚴重的商業風險。從工業革命至今,人類的大量碳排來自工業發展、交通運輸、建築與電力等部門,導致溫室氣體濃度飆升。近10年來,全球平均每年排放超過500億噸溫室氣體,已遠超地球的自然吸收能力。


升溫超過1.5°C,氣候災難將成常態

根據IPCC報告指出,若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.5度,極端氣候、糧食危機、海平面上升都將成為常態。而據世界氣象組織(WMO)統計,2024年前三季度,全球平均表面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平均高出1.54度。因此,迫在眉睫的極端氣候正在逐年越演越烈,許多有影響力的企業紛紛開始著手執行「碳中和」行動。


全球市場轉向低碳模式,企業面臨新挑戰

與此同時,全球政策與市場也正加速轉向低碳運作模式,碳費、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、碳揭露義務等制度逐漸成形。以歐盟為例,CBAM對高碳排產業如:鋼鐵、水泥、鋁材等課徵碳稅,臺灣若出口產品碳排高,勢必增加出口成本。


該政策使碳排放成為可計價、可追溯且無法隱藏的營運風險變數。而在這種高透明、高要求的經濟體系中,能否掌握自身排放狀況並推動中和計畫,將決定企業是否具備與風險共處、並在轉型中存續的能力。


碳中和已成為企業營運及投資的重要評估因子

當「碳排放」成為營運指標之一,企業在評估一項新建廠投資案時,不再只考量回收期與營運效率,也須納入排放因子做為風險評估依據,考量未來碳稅負擔、能源替代性與政策變動風險。「碳揭露」義務將改變金融市場與供應鏈評選機制,能夠建立完善碳管理系統並推進中和路徑的企業,將更有機會爭取低碳市場紅利,並且吸引永續資金與成為跨國合作的首選夥伴。


碳中和3大階段原則看這邊!


根據臺灣環境部2024年9月發布的《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》與英國標準協會(BSI)所制定的《碳中和實施標準》PAS2060表示:企業要落實「碳中和」,需經歷3個資訊揭露步驟:Measure(碳盤查)、Reduce(碳減量)、Offset(碳抵換/碳中和)。待完成後,再透過科學合理的計算和外部第3方機構查驗,確保企業所執行的碳中和是真實且有效。


碳盤查(Measure)

碳盤查,是實踐碳中和的起點。企業必須釐清自身在營運過程中,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源與範圍,並進行量化。須注意的是,為了避免漂綠嫌疑,企業應該對於要盤查的主體上、中、下游生產過程進行盤查,而非僅針對單一過程。其中,「碳盤查」又被細分為以下3個範疇:

範疇一(Scope 1):企業直接排放,如工廠燃燒燃料、公司車輛使用汽柴油等。

範疇二(Scope 2):企業因購買電力、蒸汽等間接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。

範疇三(Scope 3):其他間接排放,包括運輸及銷售、售出商品的加工、租賃資產與廢棄物處理等。


碳減量(Reduce)

掌握碳排資料後,企業需根據數據進行策略性減碳。而減碳的核心原則,主要是強調先從內部系統改革做起,抵換為輔。通常減碳規劃為5~20年不等,而減碳方式依產業而異,例如:

製造業:導入節能馬達、餘熱回收、空壓系統優化。

零售業:強化冷鏈管理、採用LED照明、導入智慧空調系統。

科技業:採用低碳伺服器、提升資料中心能源效率。


碳抵換/碳中和(Offset)

當企業已盡力減碳,但仍有排放無法完全移除時,可透過「碳抵換」達成「碳中和」目標。以臺灣來說,環境部已制定7大類型的碳抵換專案,作為企業自願減量的依據,包括:再生能源、低碳燃料轉換、能源效率、熱能回收、含氟氣體處理、低碳運輸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。


而以上這些專案都須通過第三方查驗,並符合「額外性」、「可測量性」、「永久性」與「可查證性」等審核標準,才具備抵換資格。且不同產業,可針對自身特性考量減量效果最佳的方法。


碳中和如何幫助企業實踐永續經營目標?

實踐碳中和的第一步,是盤點企業在特定期間內各項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並確定基準年排放量,作為後續追蹤減排進展的參照點。在掌握排放基線後,便可以優先著手減少直接和間接能耗,也就是減少範疇1和範疇2的排放。


從技術升級到管理優化

企業實踐「碳中和」具體做法包括:工程技術升級與營運管理優化2大方面。舉例來說,可透過採用高效率設備或優化製程來降低每單位產出的能耗,像是更換舊有的鍋爐、空調、馬達等,或是在廠區安裝LED照明,導入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措施,都能顯著減少能源浪費。

另一方面也可以檢視日常運營流程,挖掘減碳潛力。像是工廠可優化生產線排程以避免產品損耗或設備空轉,或是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,再透過培訓和宣導,讓員工養成節能習慣等都有助於降低總體耗能。


全面實踐碳中和,提升企業競爭力

除了工程技術升級與營運管理優化之外,企業亦能直接建設再生能源設施或是向電力供應商購買綠電。在能源轉型與碳稅制度下,即便是碳排放量相對較低的科技、金融、零售等產業,也逐漸被要求建立碳資料透明性。除此之外,也必須著手管理供應鏈上下游的間接排放,並將碳排資訊透明公開。


進而降低整體價值鏈的「碳足跡」,這樣才能使企業真正落實全面性的「碳中和」目標,並在未來低碳經濟中保持競爭力與市場地位。雖然實踐碳中和的過程需要投入資源與時間,但同時也為企業開啟了創新轉型、吸引永續資金與拓展國際合作的契機。現在就到聯絡我們填寫表單,或到知識中心找尋更多綠能資訊,讓「碳中和」行動立即開始吧!


📖本文參考資料來源:

世界經濟論壇將登場!最新風險報告出爐:極端氣候、武裝衝突威脅籠罩2025

極端氣候來臨!人類的最後審判

随着升温暂时达到1.5°C,2024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

碳盤查是什麼?範疇1~3各代表什麼?1,290家企業碳盤查調查一次看

國際碳權制度介紹

環境部新政上路,國內7項碳抵換專案成本、效益各如何?

文章摘要

read more

查看更多
2025-05-23
綠色能源有哪些?5大類型定義告訴你,永續經營助企業提升形象!
2025-03-18
電力交易平台是什麼?3大好處要知道,掌握市場動態提升電力效益!
2025-02-21
綠電是什麼?綠能發電交易怎麼進行,供應商完整告訴你!
回到頂部